在美联储于9月中旬开启年内首次降息之后,全球资金价格进入再定价阶段。进入本周,「边际」上的流动性变化更明显地出现在亚洲:日本维持利率但启动资产组合正常化、中国维持政策利率观望、印度短端资金面阶段性收紧、韩国维持偏宽松倾向的同时强化前瞻沟通。对跨市场资产而言,这些「温和但方向一致」的信号,正在重塑四季度的资金流向与交易结构。
一、日央行维持利率不变,但启动ETF减持试点:象征性收紧信号
日本央行上周按兵不动,将政策利率维持在 0.5%,同时宣布将逐步处置其历史遗留的ETF持仓,释放从非常规宽松进一步「常态化」的政策意图。该举被市场解读为对通胀黏性与薪资改善的「耐心确认」,对日股与日元的影响更偏结构而非急剧。
交易含义(MH Markets迈汇观察):
● 中期内,若收益率曲线更市场化,利差逻辑或阶段性支撑日元波动回归。
● 日股对「政策正常化」的再定价更偏行业分化:金融/保险受益,成长长久期板块对利率更敏感。
二、中国维持政策利率与LPR不变,强调「保持充裕流动性」
在美联储降息后,中国央行并未跟随下调主要政策利率,9月关键政策利率与LPR维持不变,官方口径强调通过多种工具「保障流动性充裕、推动融资成本下行」,市场主流机构仍预期四季度存在 定向降息与降准的空间(如10bp+50bp的组合被多家卖方提及)。
交易含义:
● 资金价格保持温和、结构性工具更频繁,利好信用与股债「稳增长」相关板块;
● 人民币层面,节奏重在「稳」,跨境流动与外资偏好更多受成长预期与盈利修复牵引。
三、印度:税期扰动下的短端「缺口」与央行稳定操作
进入印度 FY26,受税期与财政流出影响,银行体系流动性短暂转为 净缺口,印度央行(RBI)加大资金投放以稳定隔夜利率与政策利率的锚定关系;市场对 9月/10月政策会议 是否降息存在分歧,部分机构倾向「按兵不动至年底」,亦有观点主张再降 25bp。短端波动体现财政因素对资金面的阶段性扰动。
交易含义:
● 短端利率回归政策区间有助债券波动收敛;
● 卢比汇率与债市对「是否年内再降息」更为敏感,交易上宜以数据驱动为先。
四、韩国:维持基调、强化前瞻透明度
韩国央行在9月发布的《货币政策报告》延续「以宽松倾向对冲增长下行风险、视通胀与金融稳定而定步伐」的框架;同时宣布将引入 「点阵图」式前瞻指引,提升市场对政策路径的可见度与定价效率。
交易含义:
● 前瞻沟通工具升级有助于压缩政策不确定性溢价,利好本币债与权益的风险偏好修复;
● 韩元与股指的贝塔将更多取决于全球科技周期与美债利率中枢。
五、全球流动性的「边际变化」:从价格到预期的再锚定
● 价格层面:美国降息开启全球再定价,但亚洲主要央行并未同步激进宽松,而是以「定向工具+沟通」管理预期,体现「因国制宜」的政策差异。
● 预期层面:资金面对成长修复的敏感度提升,「宽松≠大水漫灌」,而是围绕信用修复、产业政策与出口链条的结构化流动。
● 资产层面:贵金属受全球利率中枢下移与不确定性支撑,能源受供需预期与库存牵制,股债「弱相关—再平衡」成为四季度主旋律。(配合各行权威口径与盘面可在发稿时点更新点位)
投资者该如何应对?(MH Markets迈汇三点建议)
⑴ 强β与稳α并行:在美债利率回落与政策分化背景下,指数层面的强β(如台/韩科技链)与主题α(如中国的稳增长与产业升级链条)应「双线布局」。
⑵ 久期与防守的动态权衡:在「降息周期已启但节奏温和」的大环境中,债券久期策略适度延长,同时以黄金等对冲品种管理尾部风险。
⑶ 关注流动性的「技术性窗口」:季度末/税期/再平衡时段的资金波动往往带来价差机会,适合以纪律化的止盈止损与分批介入策略提高胜率。
全球流动性的主线,在从「统一的高利率制约」转向「分化的边际变化」。亚洲主要央行当前更注重节奏与预期管理:日本信号偏「正常化」、中国强调「稳与准」、印度处理财政扰动、韩国提升透明度。对投资者而言,理解这些细微变化,往往比押注单一大招更重要。
MH Markets迈汇将持续以合规、透明的方式,提供跨资产的交易与风控工具,协助您在四季度把握机会、管理风险。